陕西蒲城秦星建设机械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18-11-21 15:17:32
来源:中企动力
在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鱼自养
引言:党的十八大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发展数量转变为发展质量,是党中央对国际国内复杂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下,采取的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举措,是推动科学发展的突出任务和必然要求。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对于企业而言,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转变发展方式,是企业不断发展之根本……
一、背景和动因
(一)陕西蒲城秦星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概况
陕西蒲城秦星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是生产矿山机械,建设机械的专业制造厂,具有三十年生产历史。我厂建于1975年,2004年企业改制为“蒲城县秦星建设机械有限公司”,成为生产制造矿山破碎机械、建设工程机械产品为主的专业制造供应商。公司地处陕西关中将相故里蒲城县,以西安事变名将杨虎城,清代宰相王鼎故里而出名。距西安一小时经济圈,距西安市区90公里,临省道106线,距京昆高速西禹段高速15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公司占地面积60亩、其中生产面积为6000m²,下设一个销售公司两个生产车间,现有职工20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5人、专业技术人员15人,拥有主要生产设备30余台、其中大型关键设备6台,设有公司质量监测中心,年生产能力各类破碎机械设备600余台。
(二)陕西蒲城秦星建设机械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
秦星公司经过三十余年的创业发展,已初步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矿山机械、工程石方机械专业制造企业,资产由成立之初的3000元增长到目前的3000万元,增长了 10000 多倍。秦星公司的核心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矿山专业机械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和相关的技术服务。企业现在能生产制造6个系列、50多种型号的矿山破碎机械,可承接日产2000-5000吨成套石料生产线的设计、生产和安装、调试业务,年生产各类破碎机械设备近600台,与国内外多家企业结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三)动因
经过30余年的发展,秦星公司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及构建现代企业制度,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制制认证,从一个几名员工的“小蚂蚁” ,迅速成长为拥有3000万元资产的“大象” 。在秦星公司30年的奋斗历程中,始终把自主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产品种类日益增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利润空间,在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企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过程和实操
秦星公司的发展很快,但细细看来,这种发展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阶段性连接,旧的管理模式、战略思想不断地、不失时机地被新的发展模式替代,使得企业不断达到新的高度,赢得长期、持续的发展。
1981年创业之初,企业资产仅有3000来元,职工只有几名,人才、资金、设备十分匮乏,真可谓举步维艰。为打破困局,企业的领头人鱼自养跑省进京,四处奔走,想方设法,请教专家,和有关科研院所合作,依据市场需求,试制出一批适应农业联产承包形式的纹盘式小麦播种机,生产制造小型多功能木工机床,合作生产电器产品,为企业日后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1998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吹响了西部大开发的号角,秦星公司紧抓千载难逢的机遇并果断决策,由机电产品转产矿山破碎机械。实践证明这一步走对了,转产后,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凭着雄厚的实力和诚信经营的影响力,企业销售实现了连续三年,年年翻番的业绩。
为了实现持续发展目标,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机制,2004年,通过转换机制,改革体制,将原蒲城县秦星机电设备厂改制为“陕西蒲城秦星建设机械有限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科学设置内部机构,改革人事分配制度,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实行竞争上岗,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激发了大家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加快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用地由原来的12亩扩展到现在的60亩,员工从30多人增加到近200人,现在已能生产制造6个系列、50多种型号的矿山破碎机械,可承接日产2000-5000吨成套石料生产线的设计、生产和安装、调试业务。企业效益和员工待遇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秦星公司坚持自主创新,积极转变自身发展方式,在管理创新、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逐渐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秦星模式。
(一)技术创新
公司的技改资金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特别是研发投入),技改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不断加大。在硬件建设上,公司带领全体员工克服困难,艰苦创业,以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开拓创新精神,在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扩建了生产厂房,新盖了办公楼,组建了省级认定的“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实验基地,并对现有设备进行了更新换代,整合资源,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技术创新上,公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以我为主,合作创新的路子,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先后与中国农业研究院,洛阳矿机研究院合作,聘请教授、高工做公司的技术顾问,邀请西安、洛阳、上海等地的名师作指导,不断开展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发,从而不断适应市场需求,制造出了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
近年来,公司发挥技术和先进的工艺设备优势,成功地优化完善了PE系列颚式破碎机,PEX系列细碎颚式破碎机、PC系列锤式破碎机、PF系列反击式破碎机,复合圆锥破碎机以及筛分,输送机械产品的系列化、成套化,并不断开发新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如2010年,在公司技术人员的努力下,企业推出了PE900*1200大型颚式破碎机,试制出了PF1315型反击式破碎机,完成设计新型节能平衡斿梁系列抽油机的产品设计定型,并完成了投资1000万元的重型矿山机械设备生产技术改造项目,总装车间落成。截止目前,公司已能制造出5个系列30多种型号的矿山破碎机械,12种门类和型号的建设工程机械,已成为是一家集科研、开发、生产、经营为一体的矿山机械、工程石方机械专业制造企业,享誉国内外。
(二)品牌建设
“秦星”人深知品牌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是企业与产品的象征。企业掌舵人鱼自养认为:一个知名品牌的产生,首先来源于企业产品的质量,产品的质量助推品牌的升华,产品的质量是品牌的根基和生命。因此,秦星公司始终贯彻“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效益”的企业宗旨,并设有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把抓好产品质量作为公司立身的基础,以“零缺陷”作为公司的质量目标,同时在全体员工中建树和强化“精心、细心、小心、诚心”的行为准则和质量文化,奋力打造“秦星机械”品牌,从质量、价格、服务、形象、管理等方面不断夯实品牌基础,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2004年,总经理鱼自养获知青藏线用户反映本厂供应的大型颚式破碎机有质量问题,影响了用户使用,他立即通知厂里给用户发货更换,自己亲自带人到青海格尔木上门道歉。用户看到秦星人如此兑现产品质量、企业信用和优质服务“三承诺”,直竖大拇指,使产品一次在那里就售出了10多台套,金额达100多万元。鱼自养还利用在北京出席会议和出国考察机会,广交朋友,广搜信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扩大产品销售网点,提升品牌的市场影响力,使企业在国外的销售联络点达到6个。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在市场处于领先地位,公司始终贯彻“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以质量求效益”的企业宗旨,以抓好产品质量为公司立身的基础,视产品质量为企业的生命,以“零缺陷”争创中国名牌。
因而,公司先后被授予 “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质量品牌服务、信得过企业”“诚信之星”等荣誉称号及并获得各种奖项20余个。这些奖项的获得大大提升了“秦星机械”品牌价值,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拓展。 “秦星机械”登上了中国市场知名品牌的标榜。目前,公司生产的“秦星”牌各种矿山破碎设备在全国的销售点已有20个,在国外销售点已达两个。不仅占据了我国中西部同类产品的大部分份额,而且出口东南亚、西非等国家和地区。秦星机械产品多次在博览会荣获金银奖牌,广受客户好评,深受用户信赖,先后获得“中国著名商标”、“中国市场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品牌”、“陕西制造业十大品牌” 2011年荣获“陕西省著名商标”称号2012年破碎机产品荣获“陕西省名牌产品”称号,2013年在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总评榜上评为“陕西省装备制造业品牌企业”称号。
2006年获“陕西制造业十大品牌”荣誉称号;2007年3月,企业被授予陕西省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奖”和“明星企业”荣誉称号。2010年秦星机械品牌荣获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中国‘十一五’期间最具有竞争力品牌”称号,荣获中国诚信联盟授予诚信中国七星奖“机械行业十大品牌”,荣获中国品牌质量管理评价中心授予“全国质量、服务、信用AAA级单位”称号。2011年秦星机械荣获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信用中国“重合同守信用企业”,产品等多项殊荣,在市场上得到了客户好评。
(三)管理创新
学习与创新是秦星公司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核心和保障。近年来,在董事长鱼自养的带领下,从公司高层到普通员工,高度重视学习,使学习对秦星公司的战略成长起着重大的作用。秦星公司的干部职工努力学习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树立科学发展观念,勇于投身创新实践,提高管理水平,搞活企业服务。企业董事长鱼自养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授予“经济管理荣誉博士”、渭南市第五批科技拔尖人才。总经理杨茂盛获得了工商管理博士,有三分之一的员工通过自学、函授等形式拿到了大学文凭,取得了相应的技术职称和任职资格。
秦星建设机械有限公司坚持长远规划,避免短期发展行为,在发展中始终坚持抓改革、严管理、保质量、重内涵。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科技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科技水平,将依靠科技进步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坚持产品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管理上,采用了日本企业先进的“6S”管理模式。即在企业生产、生活中强调人的规范化及地、物的明朗化,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的执行力、纪律性。在30年的发展中,公司积极向现代企业转型,在体制上不断改进、完善,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管理体制,健全了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优化了人、财、物的资源配置,极大地提升了管理水平。
(四)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形象靠文化来塑造,企业声誉靠文化来传播,企业素质靠文化来提高。秦星公司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从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工作特点着手,深入研究和认真实践秦星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增强企业的影响力、服务力和竞争力。
秦星公司积极倡导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开拓进取精神,树立协同攻关、顾全大局的团队意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独具特色的企业创新文化,激发企业自主创新。近年来,企业视自主创新为生命,在全体员工中大力倡导“人人参与创新,人人实践创新”的企业文化,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激励成功,善待挫折的氛围,形成了人人崇尚创新,参与创新,敢于创新,乐于创新的风气。
人才是企业最基本、最重要、最具创造性的资源。秦星公司对应企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建立了能主动应变的、能适应科技创新潮流的教育培训体系,重视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努力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以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2010年开始,公司政策规定,凡受聘公司工作5年以上的大学生都给予住房补贴,分别以20万、15万、10万、8万、5万的不同额度补贴,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公司施展才华。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引进人才、培养人才,合理使用人才,使企业的整体知识结构和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现公司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已占公司职工总数的30%以上。还成立了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主的科研小组,经常开展技术攻关和科研活动,在学习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开发新技术、新产品。2007年9月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授予“企业文化创新建设先进单位”。
三、成效和影响
秦星公司坚持不断开拓创新,通过实施“产品领先”的研发战略,以“产、学、研”和“自主开发、联合设计、引进吸收再创新”两个三结合为主线,始终坚持走“自主创新”的发展之路,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拓宽了秦星公司的发展道路,取得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其品牌在国际、国内市场的美誉度也越来越高。
秦星机械公司在发展壮大的同时,还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一系列社会责任。企业积极参与当地的社会发展和公益活动,自觉担当起一个有良知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努力推动社会和谐向前发展。先后为建校、修路捐资20余万元,为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捐款1.5万元,每年资助贫困大学生忽伟完成学业等等。
现在,秦星公司靠艰苦奋斗、自主创新走出了新天地,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已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当前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竞争激烈的形势下,秦星公司正以昂扬的激情,依托科技产业优势,加大自主创新力度,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努力推动企业的跨越式发展。
四、思考和启示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在视察和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推进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要坚持把自主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在实践中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动经济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企业将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推手,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去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而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秦星公司董事长鱼自养深知:“企业只有坚持自主创新,才能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秦星公司的每一次跨越式发展, 都是以自主创新为依托,不断成长、发展起来的。从1981年成立至今,秦星公司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自主创新为支撑,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品牌建设,适时调整发展战略,从而使“秦星”机械充满了持续增长的不绝动力。通过自主技术创新,不断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产品种类日益增多,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大大提高了产品的利润利间,在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企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秦星公司在拥有独特的生产技术,不断创新的同时,继续加大生产要素的投入,一流的人才和科学的管理,使秦星公司所有产品的生产标准都符合国家标准,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并培育“秦星”品牌健康成长。如今,秦星公司拥有专门产品研发队伍和生产研发基地,并逐步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确保企业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秉承“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产品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用户满意是企业一贯的服务宗旨,诚实守信是企业的经营之本”的经营理念,秦星公司在不断变化的国际、国内市场环境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重视人才的培养与激励,重视企业可持续发展,以战略发展的高度,不断转化发展方式,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顺利实现不同阶段上的战略转移,成就了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